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药常识 > 中华医药
编号:10756685
煎取中药是一门学问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2年10月17日 《当代健康报》 2002.10.17
     煎取中药是一门学问

    汤剂最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要求,而为中医用药首选。有效成分的煎出又是发挥药效的前提,所以煎药也要科学得法。

    煎药器具的选用 一般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,因其受热均匀,性质稳定。不宜使用铁锅、铜锅、铝锅,因铁、铝、铜的金属活性较强,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而影响药效,甚至产生毒性。煎具的容量宜大些,以利药液的煮沸翻滚;锅盖应稍高一些,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“回流”,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。煎锅要清洁卫生,每次煎完药后应去掉药渣,洗刷干净,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。

    煎药用水也很重要 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煎药,如纯净水、井水、自来水。加水量,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~3厘米为宜。加水量还应根据饮片重量、体积、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。药味多、体积大、吸水强、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,否则宜少些;头煎加水量宜多些,二煎宜酌减;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,而解表药水宜少些;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。

    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~60分钟,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。一些疏水性较强的中药很难润透,其较大的饮片应做进一步细化处理,如干姜。冬天若用20℃~30℃温水浸泡可缩短煎药时间,但不能用热水浸泡饮片,以免药材细胞内的蛋白质突然遇热凝固,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,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
    煎煮火候、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 火候,一般先武火(急火)煮沸后,文火(慢火)保持煮沸状态,直至达到煎药要求。每服药一般煎二次,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。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,因为这类药多为植物根茎、果实、动物的甲、角壳等,质地坚硬厚实,难以溶解,煎药时常需捣碎,并适当延长煎药时间。解表药多系植物全草、花、叶,质地轻扬,气味辛香,富含挥发油,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,降低药效,宜急火煮沸,再煎5~10分钟。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,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。煎液量,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~200毫升为宜。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,药量少则宜少些。注意第二次煎煮后,应挤榨药渣,避免煎液的损失。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。

    煎药还有些特殊煎法,都应依法煎煮。矿石类、贝壳类、动物角甲类饮片应打碎先煎30分钟,再与群药同煎。薄荷、鱼腥草等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,钩藤、徐长卿等有效成分易破坏的中药,须后下,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~10分钟即可。含粘液质较多、含绒毛以及花粉等微小饮片宜用纱布包煎,如葶苈子、旋覆花、海金砂等。另煎适用于贵重药材,以免与其他药材同煎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材吸附而造成浪费,如人参。胶类、蜜膏类宜置于已煎好的药液中烊化后一起服用。一些用量少、贵重中药宜研末冲服,如三七。 (门 学), http://www.100md.com